苹果Touch Bar被“安乐死”丨最终离场

标记狮私有云部署
一键部署标记狮至私有服务器,构建快速,安全,高效,私密的UI设计团队云协作

苹果Touch Bar被“安乐死”丨最终离场2.png

Touch Bar于2016年首次搭载在MacBook Pro上,它原本被设想为笔记本电脑交互方式的未来,具备令人激动的可能性。6年后,随着新一代MacBook Pro的发布,宣告这一“未来”将被停产。

事实上,类似Touch Bar这样颇具创新性却最终被市场抛弃的案例,在科技行业并不鲜见。任何新兴技术在问世之初,都会伴随着无限美好的憧憬。

设计师们也常会在概念验证阶段,过高评估某项创新的应用潜力。但一旦投入实际应用,就不可避免面临严峻的市场检验。

苹果Touch Bar被“安乐死”丨最终离场3.png

Touch Bar正是如此。它原本被寄予厚望,要取代笔记本电脑的功能键区,实现更优质、个性化的人机交互。但在与市场实际需求碰撞后,Touch Bar显露出种种局限:

  1. 仅搭载在高端MacBook Pro上,面向用户群体有限

  2. 自定义程度不足,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

  3. 第三方应用对Touch Bar的支持参差不齐

  4. Apple自己的应用也未能充分发挥Touch Bar功能

可以说,Touch Bar在技术上很先进,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讲,它提供的价值并不足以打动广大消费群体。

作为一项交互方式的创新,它与当下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鸿沟。

苹果Touch Bar被“安乐死”丨最终离场4.png

Touch Bar的教训再次提醒产品设计师,在追逐创新时,切忌脱离用户和市场现实。任何设计都必须立足于解决具体用户痛点,而不是单纯为了炫技而创新。

创新的采用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完全颠覆原有模式的设计,往往面临被用户排斥的风险。反观具有渐进性的创新,能给用户提供熟悉感,更易被接受。

无独有偶,Face ID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
它没有抛弃Home Button,而是在保留Home Button的基础上逐步实现“无按钮”交互。这种融合新旧元素的设计策略,为Face ID的推出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产品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和试错的过程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,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创意。

标记狮私有云部署
一键部署标记狮至私有服务器,构建快速、安全、高效、私密的UI设计团队云协作
立即部署>>
标记狮私有云部署-一键部署标记狮至私有服务器,构建快速,安全,高效,私密的UI设计团队云协作